中国配音网

寇学臣:一隅空间 书写千年

编辑:中国配音网

寇学臣:一隅空间 书写千年,

给人配音的工作,唐伯虎配音作品,在线制作配音  没有汉字,就没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汉字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它的构成与变迁,点画转折之间都是历史留下的痕迹。没有哪种文字,能像汉字这样,一笔一画都浸染着历史,一字一词都讲述着故事。

  也只有汉字,能够从“书写”上升到“艺术”。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义美以感心。汉字的创造充满了智慧和情趣,感受汉字之美,就是感受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省会石家庄,有一位执着于书法教育的大学教授:他尽一己之力倡导创办了书法学本科专业,开创了全省高等书法教育之先河;他身体力行普及推广中小学书法教育,由点及面推动了全省书法教育的健康广泛开展;他发起主持的“烛光计划”“国培计划”“汉字书写大会”“汉字书写百千万工程”等项目,累计受益师生已达百万余人次。

  他叫寇学臣,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河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7月30日,作为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市文联首批命名的“城市人文公共空间”——寇学臣书法家工作室落成挂牌。

  在创作区主题墙上,当代著名书法家旭宇题写的“寇学臣艺术空间”七个大字熠熠生光;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韩立群的一篇《城市人文空间赋》精彩点题:以一隅之光,点亮一座城。

  在交流研讨区,寇学臣自书的“书写之城,墨润石光”,既揭示了空间主持人多年来坚守的初心与使命,也明确了今后发力的重点和方向。

  7月30日下午,刚刚挂牌的寇学臣书法家工作室迎来了第一场活动——“暑期书扇送清凉”,来自周边社区的40多位居民、中小学生聚到这里,一起感受书法以及传统文化带来的无穷魅力。

  “扇面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用扇子扇风纳凉,最早见于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的‘以龙致雨,以扇逐暑’;而书圣王羲之‘为老妪书扇’的典故更成为千古佳话……”寇学臣首先向大家讲解了“扇面”的由来,以及扇面书法文化价值。随后,工作室成员现场挥毫泼墨,让观看者体会到了书法之美在扇面方寸之间呈现出的雅趣风流。

  寇学臣书法家工作室位于省会石家庄市桥西区政府东邻的冉兴茶苑,茶苑的大门上方,是统一的“城市人文公共空间”的标志。走进茶苑的大门,右边是城市人公共空间及艺术家简介,左边书架上陈列着各类书法教材和碑帖。里面空间80平方米左右,分为创作区、展览区和交流分享区三大功能区。

  雅致的空间,精心的陈设,从中可以看到寇学臣多年来努力的足迹与成果。交流研讨区的展架上,摆放着他建言主持的汉字书写大会、百千万工程、烛光计划等专题照片。展览区挂满了他与弟子们最新创作的佳作,真草隶篆,诸体兼备,异彩纷呈,尤其是《千字文》隶书十条屏、《师说》行书六条屏等大幅作品十分引人注目。

  “这里要开展汉字书法的讲座培训、交流研讨、展览展示等系列活动,更广泛地传播汉字书法文化,提升广大群众的书写水平、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寇学臣说。

  工作室从成立那天开始,每周六下午都会有一场书法学习、创作或研讨活动举办,参加活动的有在校的老师和学生,也有周边闻声而来的居民。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底色和灵魂,对激发城市活力、丰富城市内涵具有重要意义。要打造群众身边的人文公共空间,让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名人的作用,切实让文化资源活起来,传出去,点亮群众的文化生活。”4月3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政在石家庄市就打造人文公共空间、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调研时这样强调。

  作为省会首批命名的“城市人文公共空间”,寇学臣言及未来工作室要承担更多的文化责任,“有了党委和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我们要更好地依托这块阵地,扩大汉字书法艺术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做大做强‘书写之城’这张名片,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

  寇学臣还担任河北省职工书法家协会主席,工作室也自然成为了协会的办公地。“协会每年都要举办多场书法公益活动,像暑期送清凉、新春送祝福等,未来我们依托工作室,可以为广大职工多举办一些书法公益活动。”

  多年来,他执着于汉字规范书写项目以及书法艺术的研究和推广,“写规范字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是提升国民素质,提升国家形象的一项重要工程。书法艺术的普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寇学臣说,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每一个汉字都有深远的意义,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需要传承和维护的文化根脉。

  在中国,每个小孩子开始练字,老师会强调一定要用田字格纸,因为汉字书写就是要讲究横平竖直,方方正正;写字要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会强调笔顺的重要性,因为汉字书写要遵循字体结构和书写规则;书法创作会强调线条、结构、章法布局的美,因为汉字天然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基因。

  数字化时代,传统的手写汉字变成了键盘上的“敲字如飞”,“拼写”代替“书写”的结果,就是很多人常常“提笔忘字”或者“一提笔就写错字、别字”,以及一些不遵守规范汉字书写规则、背离汉字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的字体的频繁出现。

  显然不是。有专家曾言及,“提笔忘字”只是表象,问题的本质是汉字手笔书写向汉字键盘或语音录入的巨变所引发的母语情感的淡化。

  “百千万工程”和“汉字书写大会”,就是寇学臣这些年试图破解“汉字危机”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2010年,寇学臣在石家庄市两会上提出“关于中小学开设硬笔书法课的建议”,当年石家庄市教育局等四部门推出了“规范汉字书写百千万工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3届全市规范汉字书写艺术节,开展了100余场公益讲座,建立了235所实验学校,培训教师6000余名,受益师生达60余万人次。

  2015年,寇学臣在省两会上提出“关于做大我省汉字书写文化品牌的建议”,省教育部门当年就开始调研并实施河北省汉字书写大会暨京津冀师生作品展,至今成功举办五届,受益师生达50万人次。

  省语委副主任、省教育厅总督学韩爱丽表示,“寇学臣把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政策的要求与当代青少年书写、审美需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结合在一起,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

  教育部原副总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出席第五届汉字书写节后欣喜地说:“石家庄市的汉字书写教育已经形成了经验,这种经验应该在全国推广。”

  2020年省两会期间,寇学臣提出“关于推进‘全民书写’的建议”,旨在通过书写的方式,更广泛地推动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

  “在省教育部门的重视支持下,从第四届河北省汉字书写大会开始,增设了‘社会人员组’,让广大工人、农民、公务员、驻冀部队等社会各界参与进来,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书写的局面,真正实现了以墨润人、以美感人、以文化人的目的。”寇学臣说。

  一颗初心,十年坚守。成就的是我省汉字书写成果以及省会“书写之城”的美名。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汉字规范书写同样也需要从娃娃抓起。“孩子们通过汉字书写练习,不仅可以体会汉字的笔画美、形体美,还可以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寇学臣说,中小学书法教育是书法教育的肇始,是整个书法教育良性发展和书法艺术得到传承的必要保证。

  如何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寇学臣有自己的规划和设想,那就是先从一个县做起,再推广到一个市,再逐步扩展到全省,由点及面,逐步推进。

  宁晋县是第一个被寇学臣选中的点。“早在2009年,我们在这里建起了第一个书法教师培训基地,现在已经培训教师27批共2000余人。然后是依托河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研发了《汉字书写》乡土教材。”寇学臣告诉记者,2010年秋季,在该县教育部门的推动下,《汉字书写》课程全面走进课堂。时至今日,宁晋县已经成为全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亮点,被誉为“宁晋现象”。

  2011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将书法课正式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2013年2月,教育部出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书法教育内容和目标分学段提出具体要求。寇学臣全力推广书法教育的行动,正好贴合了国家教育部门的方针政策。

  在这种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如何发挥书法专业优势,服务中小学书法教育,成为寇学臣思考的一个新的课题。

  2013年1月,寇学臣在省两会上提出《关于在“国培计划”中增设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的建议》,省教育部门对此项提案非常重视,在当年的“国培计划”文件中增设了“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他也有幸被推选为该项目首席专家。目前该计划现已举办15期培训,累计培训教师1500余人,他们作为种子教师分布在全省各县区,成为区域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2013年11月,由寇学臣发起的书法教育大型公益活动“烛光计划”正式启动,旨在通过“义捐、义讲、义培、义评”等形式,服务中小学书法教育,培育书法新人,助推书法强省建设。目前,该计划已走进全省11个地市,并辐射北京、天津、贵州、四川、新疆等13个省市自治区,培训教师4000余人,受益师生达30万余人次,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星星般散播的“书法种子”,将在各地不断萌芽和成长,更好地传承书法艺术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寇学臣30年的书法教育推广,高等书法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他执着于书法教育的初衷。“当年学校安排我留校工作,原意就是我们是师范院校,今后要加强书法教育,提高师范生的书写水平。那个时候我就有个梦想,就是在学校建立书法专业,培养更多的书法专业人才,来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他的努力下,1995年4月,河北师大增设了书法辅修专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2008年3月,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复河北师大增设书法学本科专业。2010年学校成立书法艺术研究所开始招生硕士研究生,一个“本科+硕士”的立体型高等书法教育体系建立起来。寇学臣以他的坚定与执着,将书法教育推向了大学讲坛,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铺设了一条阳光大道。

  “记得当年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专业评审时非常慎重,其关注的焦点就是大学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也是在那个时候起,寇学臣开始把推广书法教育的想法扩大到中小学教育层面,“写字是学生的基本功。让学生通过写字领会中国书法的魅力,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是素质教育应有的内容。”

  从此,他不仅在高校里培养书法艺术人才,也开始面向中小学培养书法“种子教师”。他的努力让无数人得以在汉字书写里维护文化传承,在书法艺术里体验汉字之美。

  “我们忘掉的仅仅是字吗?我们忘掉的还有文化、历史和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规范汉字书写’是破解‘汉字危机’的必要手段,寇学臣已经为此做了10余年的努力,目的只有一个,把全民的审美趣味,从千奇百怪的网络中心拉回来,延续汉字书写历史和文化传承,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副主席肖建科,曾多次参与“烛光计划”,他这样告诉记者。

  “2014年7月,‘烛光计划’走进康保,向全县30多所中小学捐赠了书法教学大礼包,在康保建立了书法教师培训基地,这对推动康保县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开展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康保县教育局副局长王海清说。他自此也成为“烛光计划”的接棒人,支持县内所有的中小学成立了书法课堂,给每所学校都培训了书法教师。

  “书法教育,方兴未艾,文化传承,任重道远。”几十年来,寇学臣只认准了这一件事。

  文化根脉不是学术名词,它应该活在城市空间里,活在居民的日子里,也活在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里。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城市文脉的积聚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