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配音网

安徽和县:50年的放映人生

编辑:中国配音网

安徽和县:50年的放映人生,

安徽和县:50年的放映人生

竑文配音作品,作文公开课配音,作品配音文案  对于赵家水来说,放映电影是他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屈指数来,已整整50个年头。提起电影放映的那些事,他精神为之一振,仿佛又回到那个激情难忘的岁月。

  17岁那年,赵家水停学回到家乡和县绰庙公社,被选为公社广播员。那时的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县里为宣传文化需要,决定成立公社电影放映队。他所在的绰庙公社作为第二批成立电影放映队,赵家水也有幸被选为电影放映员,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电影放映人生。

  被选为放映员,赵家水既开心又紧张,开心的是他能有机会看到许多电影,紧张的是自己是个门外汉,对放映一无所知。好在那年夏天,县里在县委党校举办电影放映速成班,时间仅为一个来月,他就利用这段时间与其他9名放映员边学习边放映,不懂就向老师请教。

  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放的电影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地点在中山大队山东生产队,当时村里人闻知后跑来观看,黑压压的一片,他见后很紧张。“说不紧张那是骗人的!”他话锋一转,笑言,独立操作,心里就怕出差错,黑压压的观众以他为中心,他显得手忙脚乱。好在身旁有下放干部——安徽大学教物理的丁老师现场指导,他才临危不乱,胆子也大些。那时他到哪儿,哪儿就有欢笑,因为他来了,大家就能看到电影。

  那时的乡村文化很是萧索,能有电影看,群众就像过年过节一样快乐。可电影拷贝全县只有一个,为让群众尽快看到新电影,一些生产队成立组织开始抢电影,抢电影放映员,生怕错失一场好电影遗憾终身。为此赵家水连天带夜地放。生产队有公房三五间,他就让群众在那等着,待一个半小时放映结束,再转场一小时才过来放映,“觉不够睡,就一人放映,另一人眯一会,其实哪能睡得着呢。”

  基层渴望文化,公社顺应民意又新增2个放映队,他领了4个徒弟。为了鼓舞群众干劲,宣传党的路线,他编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快板,用毛笔在玻璃上画画,画的是肩挑农家肥,群众双抢大忙场面;并结合中心工作,写宣传标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制作幻灯,现场说唱。为了画好画,他还参加美术培训。白天下村采访,晚上放科教幻灯,他手持话筒给幻灯片配音、解说、说唱快板,“群众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随着文化多元化发展,电影受到电视的冲击,日渐式微,但他没有随大流,而是一如既往地送电影下乡,为山区群众送文化大餐。先锋生产队地处山区,电视普及后,由于信号不好,群众看不到电视节目,他们渴望电影下乡。此时他的几个徒弟见电影不景气,纷纷改行各奔前程,他只能肩挑放映设备,而他的妻子用自行车驮着银幕、拷贝及电源线等,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赶来为山区的群众放映《闪闪的红星》《渡江侦察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主旋律影片。群众见了《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电影,开心得合不拢嘴。

  为学校、机关放电影,他一直坚守着,农村这块文化阵地不能丢,2017年帮扶单位马鞍山市文旅体局向绰庙社区贫困村赠送一台数字放映机,他记得电影放映机从8.75MM、16MM到35MM,经他手已坏了4台,如今的数字放映,从省放映平台接受节目,节目丰富多彩,每周在社区3楼放映厅免费为群众放映主旋律电影,为让群众知晓,他在微信群发放映公告,在街上贴海报。

  “电影是主流文化,群众需要电影。”赵家水提起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他在文化广场举办红周,放映爱国主义影片,还到一些人口集中的村庄,放映《南昌起义》《建党大业》《建军大业》等影片。这些村里住着留守老人,身边的小孩到城里上学,而他们的子女或陪读或在外地打工,这些老人许久看不到电影,非常怀念曾经的岁月。

  至今赵家水还记得1979年那年冬天,他去裕民村放电影,放映中途,天突然下雪,本来黑压压的群众一时跑得找不到北,原来他们并没走,而是站在避风处、草垛旁、民房下看电影,偌大的广场中央,只有他冒着风雪在放映,“只要有一个观众,我就不能走。”有好心群众借来一把雨伞,他一手举着雨伞,一手放着电影,因雪下得挺大,他不时地旋转着伞,伞在飞舞,伞面上的雪也随之飞舞。一场电影放下来,他的双手双脚都冻麻木了,但心里热乎乎的,因为群众享受了一场文化大餐,他比什么都高兴。

  放映的是一场电影,体现的是一种情怀。群众需要电影,他会尽量满足。他深知山区的群众看一场电影不容易。记得有次放战争电影,突遇大雨,他忙收拾好设备,衣服也被淋湿了,一旁的群众却说好不容易盼来一场电影,明天就看不到了,能不能在我们家放放。他不顾衣服湿透,就在群众家里放映,满足山区群众的愿望。

  因为电影,赵家水也曾彷徨过、失落过,电影行业不景气,放映电影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然而,赵家水始终割舍不了放电影的情怀,做梦也在剧场放电影。

  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乡村文化振兴。赵家水说:“如果有来生,我还会选择放电影。”(常兴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