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配音网

东方多媒体配音比赛策划

编辑:中国配音网

东方多媒体配音比赛策划,

东方多媒体配音比赛策划

配音比赛策划,四人配音片段,夏家三千金配音  东方网5月31日消息:看过《达芬奇密码》吗?看得是英文原声版还是中文配音版?根据联合院线统计,《达芬奇密码》在上海的票房已经超过了一千三百万,估计很快就将超过《无极》。和许多进口大片相比,《达芬奇密码》的中文配音版相当受欢迎。有不少观众因为事先了解过这部影片情节复杂、担心跟不上原配音的语速、所以才去看中文版的。可是曾几何时,中文配音的电影曾经是那么的辉煌。我们也曾一次次被那些银幕背后的声音深深打动过。《佐落》、《简爱》、《茜茜公主》、《虎口脱险》……这些经典的影片,和影片中的经典对白,至今还让我们记忆犹新、回味久长。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经典的声音远离了我们?来看专题报道。

  一部巨星云集、悬念重重的《达芬奇密码》,让上海各大影院的票房纪录再度创下新高,而且和其他进口大片相比,这部影片的中文配音版似乎格外受欢迎。的确,自打电影院开始放映外文原音中文字幕的进口大片之后,观众似乎都习惯了听外国人说外国话,主动选择看中文配音版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是非常少的。因此影院安排中文版的场次,也比英文版要少,但这部《达芬奇密码》却是个例外。

  狄菲菲,给奥黛丽塔图配音的演员,同时也是《达·芬奇密码》的译制导演。据她所说,《达·芬奇密码》情节本来就复杂,再加上其中大量涉及欧洲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的内容,这部影片的译制难度,丝毫不亚于破解密码。为了给每一个角色找到最合适的声音。这一次上海电影译制厂为了《达·芬奇密码》出动了强大的配音阵容,为了片尾一个仅有一段台词的人物,剧组甚至请来了82岁高龄的老前辈赵慎之老师。

  今年82岁的赵慎之老人,1951年就进入上海电影译制厂工作,是新中国第一批配音演员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中国译制片的黄金时代到来之际,一部《望乡》让中国观众为阿崎婆的苦难经历落下泪水,同时也记住了赵慎之的声音。其实“阿崎婆”是赵慎之第一次给“老太太”配音,从那以后,在《尼罗河上的惨案》、《广岛之恋》、《英俊少年》等影片中,她又配过许许多多个“老太太”,每一个有每一个的不同,每一个有每一个的韵味。

  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气质,不同的气质,要用不同的声音去表现。在八十年代中期,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译制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600多部电影,从某种意义来说,当时的译制片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一个星光璀璨的时代。希茜公主、佐罗、叶塞尼亚、杜丘、简·爱……这些银幕上的人物以及他们银幕背后的声音,曾让一代人为之魂牵梦萦,热血沸腾、甚至唏嘘不已。

  还记得《虎口脱险》中那个喋喋不休、爱耍小聪明的的秃头指挥家吗?那略带气泡声,又透着点“坏”的嗓音已经成了尚华的标签。拍摄于60年代的《虎口脱险》,曾经创下法国历史最高票房纪录,法国喜剧大师路易.德.费内斯或许不会想到,这部影片会在遥远的中国,成为七十年代生人的集体回忆。已故配音大师尚华为了这出戏,一再反复练习,但是那个让我们印象深刻的“鸳鸯茶”片段,当年却一度把他难倒了。这部影片的中译本,堪称时我国译制片的巅峰之作,除了尚华和于鼎的经典演绎之外,陈叙一老厂长对影片台词所做的二次创作,也令中国观众更加轻松地被法国人的幽默所打动。

  这部电影,从配音的阵容而言,绝对可以用“群英会”来形容,毕克、乔榛、丁建华、童自荣等,都在其中有精彩的演出……但是影片中那个让人久久难忘的大侦探波洛,多多少少得归功于已故大师毕克的配音。毕克把波洛的迟缓、慵懒、自负、傲慢、精明的性格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影片结尾,波洛向大家剖析案情时的长篇大论,更是高屋建瓴,气势如虹,堪称绝响。这个声音明亮而又帅气,潇洒中带着风流,华丽中充满儒雅的贵族气质,童自荣正是用这种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让“佐罗”在中国成了人尽皆知的英雄。以至于后来,童自荣成了阿兰.德隆的专业配音演员。

  特色,在很多时候反倒会成为一种束缚。过于华丽的声音,会限制全面的发展。好在童自荣并不满足,在他的一次次的自我挑战中,我们的耳朵也有了新的惊喜。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的译制片天空里群星闪耀,这些配音演员没有说过一句“外国话”,他们用再标准不过的汉语向观众们描绘了当时还颇具神秘感的西方世界,讲述了无数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他们在那个年代为我们留下了最值得收藏的声音。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当越来越多的进口大片进入中国,当老一代的配音演员逐渐隐退,译制片的鼎盛时期也开始悄然结束。在译制片的黄金时代过去之后,能够引起大众普遍关注的配音演员几乎也已经消失,也许只有两个人称得上例外,其中一个就是李亚鹏。

  想当年,李亚鹏为基诺理维斯配音的事件也算轰动一时,只不过,大多数人,尤其是网民和年轻人,都毫不吝惜地把臭鸡蛋和烂番茄扔给了他,用他们的话来说,他们绝对无法容忍又酷又帅的基诺理维斯,居然会像李亚鹏那么说话。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国外大片的配音,像黑客帝国二那么备受争议,客观地说,李亚鹏的声音绝没有到听不下去的地步,但是网络上的极端言论和网友们的过激言辞,使得这一配音风波彻底成为娱乐圈的闹剧,也使得人们对中国译制片的配音质量产生了怀疑。

  让明星来配音,这是国外影片吸引观众的通行惯例,只可惜到了中国大陆,这一惯例在李亚鹏身上栽了跟头。与此同时,国外影片的另一个通行惯例,让固定的配音演员为固定的明星配音,却成就了一个人的赫赫声名,这个人,就是另一位备受关注的配音演员--石斑瑜。在中国观众的心目中,石斑瑜几乎就是周星驰的代名词,但我们可以发现,石斑瑜之所以能够成名,甚至把自己的声音放在网上拍卖,最关键的原因是周氏喜剧中经典台词的广泛流行。

  经典的台词成就了经典的角色,而经典的角色背后,经典的配音师也随之声名鹊起,这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良性循环,反观中国大陆,这么多年来,活跃在人们印象中的,却依然是那些老一辈的配音演员。那么,我们又是在哪里掉了链子呢?

  有一个不得不说明的背景情况是,绝大多数的引进大片为了防止盗版,都尽可能地缩短配音时间,许多影片留给配音演员的仅仅只有两三天时间,即便是《达芬奇密码》这样精品,录音也只用了一个星期。这和当年尚华老师“一句台词录八个班”、“慢工出细活”的工作节奏,当然无法相比。这或许是译制片制作功力不足的一个原因,但从本质上说,配音事业的新老交替步履迟缓,却也是不可否认的现实,这是机制的弊病还是管理层面上的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依然期盼着译制片的复兴,当我们走进影院欣赏一部来自国外的精彩电影时,打动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优美的画面、刺激的音效,还应该有熟悉而又动听的母语,来成全我们关于电影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