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配音网

《辛德勒的名单》:震撼人心的原声配音

编辑:中国配音网

《辛德勒的名单》:震撼人心的原声配音,

衍粵語配音素材,配音秀素材视频,变态配音素材  以音乐风格的多样,作品的产量以及品质的精良著称,而他与大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合作更是珠联璧合,使他成为现代电影配乐史上最无法让人忽视的人。

  约翰·威廉姆斯曾先后荣获5次奥斯卡金像奖及31次提名。他从1979年末开始,还接任了美国波士顿流行乐团的指挥职务,演出的曲目涵概了电影音乐、音乐剧、流行乐和爵士乐。

  1992年,当斯皮尔伯格决定拍摄以二战时期犹太人的屠戮与拯救这样沉重历史题材的《辛德勒的名单》时,他找来威廉姆斯,要求他创作不同于以往风格的配乐,威廉姆斯放弃了他个人擅长的交响式配乐,以小提琴SOLO为基调旋律,创作出这部经典影片的配乐,也成就其个人的经典,并荣获1993年奥斯卡最佳配乐。

  约翰·威廉姆斯在为这部影片配乐时,选择了简练柔和的旋律。与此相反,在我们过去合作的所有影片中,大多需要一种与画面密切配合的戏剧性效果,比如《印地安纳·琼斯》、《大白鲨》、《第三类接触》等等。而在《辛德勒的名单》中,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起点,摆脱固有的一些艺术风格。

  毫无疑问,只有用一束深邃的目光和一颗不平静的心,才能找到配乐的精髓所在。与约翰合作的是举世闻名的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他也是犹太人,……这次两位巨人的共同奉献在电影史上又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辛德勒的名单》可以说是我电影生涯中最深刻的一部作品。”我感谢他们为这部影片付出的巨大努力。

  主题式变化是约翰·威廉姆斯配乐的惯用手法,他常为电影中的主角或主题事件谱写一段主题旋律,然后在影片中随着角色的遭遇和剧情的转折,将这个主题变化出各种情绪的变奏,这样的技巧实际上是出自瓦格纳歌剧,但同样的手法在不同的音乐家手上,自然是各有巧妙不同。

  约翰·威廉姆斯的主题往往呈现精确的诠释和高度的可辨识性,使得音乐和电影中的角色情节形成密不可分的结合。这也使得他的音乐不仅深受影迷与乐迷的喜爱,更一再受到金像奖与葛莱美奖的垂青,成为近年来提名率最高的电影音乐工作者。

  是电影造就了约翰·威廉姆斯,而约翰·威廉姆斯则进一步的,将自己的音乐带出电影外,走入音乐演奏会中。同时,约翰威廉斯也一直尝试协奏曲,音乐剧等非电影音乐创作,曾和不少知名交响乐团,如伦敦爱乐合作发表他的非电影音乐作品。

  在电影音乐工作者中,约翰·威廉姆斯是跨越古典与流行,电影界与音乐界的多元化作曲家,如果没有了约翰·威廉姆斯的音乐,我们又怎能想象这世上竟然有这样一颗心,它可以容得下这两款截然不同的曲风缪斯;你或许更难想像这位鼎鼎大名的作曲家,从来都不愿读剧本,他只相信眼睛看到的,因为他独具慧眼,不但可以看到影片风情,还可以读出电影无法捕捉到的爱。

  这首曲虽然不长,但却有着电影配乐的完整结构,长笛的简洁序曲之后,帕尔曼的小提琴演奏出了主旋律,那琴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忧伤的旋律仿似倾诉犹太人的悲惨命运,但细听之后,流畅的旋律中又有一些亮色和希望,并非是完全的悲伤,正如片头中黑暗的一点烛光,这是善良如辛德勒之人给予这些曾经灾难深重的人们,在这里,帕尔曼的琴声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时而明亮;时而低回,但都充满激情,让人感动不已,这当然是和帕尔曼身为犹太人,对这段历史感同身受的缘故。

  Jewish Town(犹太之城)反映的是波兰犹太人被纳粹集中到克拉科夫形成犹太街区的情形,音乐在后半段有明显的犹太民族音乐色彩。

  舞会上的德国军官唱起类似于战歌的歌曲,预示针对犹太人的大清洗即将到来。高喊“我是个音乐家”的犹太人也没有逃脱被毁灭的命运.

  Immolation (With Our Lives, We Give Life)是一首合唱曲,前半段是弦乐为主的铺陈,其后则是气势非凡的一段合唱,这段音乐出现在纳粹焚烧犹太人尸骨的场景,骨灰在四处飘扬,惨不忍睹,而歌声此时却显得有些超然,像是在做弥撒,愿逝者安息!

  Remembrances被认为是片中另一段主题,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和主题曲相比,帕尔曼的小提琴SOLO并不是十分突出,反而弦乐齐奏是主角,旋律也显得更加内敛和沉稳,经过这样的惨剧之后,德国人在反省,犹太人自己也在反思,整个人类社会都在思考:如何避免惨剧再度发生?

  辛德勒挑选女秘书的情节是整部片中难得的轻松场景。此时也有一段引用音乐,不知其名。

  辛德勒和夫人立马山坡“看到”一个红衣犹太女童被驱赶奔逃的戏无疑在影片具有重要作用,这是促使他最终转变,决定尽其所能拯救犹太人的原因。这段戏从有限视角转全知视角,刻画了这个红衣女孩的悲惨遭遇,黑白画面中的一点红色虽然并不新鲜(早在1925年,爱森斯坦让黑白的“波将金战舰”在舰尾升起了一面红旗),但对观众而言仍然是具有很强感染力的,此时女童声唱诗班演唱的犹太童谣OYFN Pripetshok and Nacht Aktion响起,神圣而悲痛,充满宗教救赎色彩,让人的思绪随着剧中人物的命运变化,感受到辛德勒的痛苦。

  接着就是整部影片中我最震惊的场面,德军在民居里搜索并屠杀不肯去集中营的犹太人,此时在一个房间里居然响起了巴赫的《平均律赋格曲7号》。这是一个德军军官在演奏,技法很娴熟,旋律在流淌,而另两个士兵则在争论这是巴赫还是莫扎特,此时漆黑的城市到处都是火光和枪声,这场戏是那么的荒谬,又如此的真实,纳粹对巴赫、贝多芬,莫扎特们的喜好是确定无疑的,令我震惊的则是他们在作恶的同时,还有闲情逸致演奏和欣赏美妙的古典音乐,这是怎样的一种性情?后来我看了《发条橙》、《现代启示录》才明白,其实音乐并不是 “好人”的专利,所谓音乐可以陶冶情操之类的说法根本就是扯淡。

  此处响起的是吉他版的主弦律,即Stolen Memories的最后一部分。

  Auschwitz-Birkenau(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影片中最为阴郁的乐曲,出现在奥斯维辛犹太女人洗澡的那场戏,小提琴在中低音区反复游走,营造出一种极其不安和恐慌的气氛,配合画面上女人的尖叫和惊恐的表情,产生极其沉重的效果。

  Making The List出现在辛德勒和他的秘书策划挽救犹太人的“辛德勒的名单”场面,此段音乐是比较典型的好莱坞式交响配乐,起伏很大,具有极其强烈的戏剧感。曲中反复出现了主题的变奏,歌颂这人性最为光辉的时候。

  影片末尾出现的希伯来文歌曲Yeroushalaim Chel Zahav (金色圣城耶路撒冷)并非是威廉姆斯作品,最初出现在1991年法国和以色列合拍的影片Pour Sacha中,这首歌用淳朴的声音赞美了犹太民族心目中的圣城耶路撒冷,有很浓传统的犹太音乐特色,本片用这首音乐无疑是表达对辛德勒的大义英勇行为的赞颂,十分感人。

  言语无法表达对辛德勒的感情,被拯救的犹太人及其后代用传统礼俗赞美辛德勒。

  不知不觉中,这部影片公映也有20年了,也许有一天历史的仇恨会被忘却,但每一个音符都会默默的记录这一切,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