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配音网

娱乐频道-搜狐桂东话搞笑配音

编辑:中国配音网

娱乐频道-搜狐桂东话搞笑配音,

桂东话搞笑配音,搞笑方言配音,欢笑配音  在当今相声界,马三立是辈分最高、说相声时间最久、同时也是最受观众尊敬的相声大师,行里行外没有不服“马氏相声”的,《卖挂票》、《吃元宵》、《三字经》、《黄鹤楼》、《夸住宅》都是马氏相声的经典之作。马三立的幽默高明就在于把生活与舞台融为一体,语言中有人物,内容中有生活。别看老人一登台近似平常,言语就像聊家常,有时还免不了絮叨两句,其实那正式马三立的风格,每一句词都没有废话,一个停顿、一个气口都有讲究。铺平垫稳,才有耐人回味的笑料,不信拿出几次演出的录音对比,完全一样。欣赏马三立的相声,你会感到,其对艺术形象的塑造与艺术意象的点染,常给人过耳不忘、入耳入心的恒久享受。如今马老已经与钟爱他的观众作别,就让我们再度回味一下这位艺术大师曾为我们带来的“欢乐时光”。

  一天三顿“舍粥”让贫民早晨炖肉烙饼,中午炸酱面,晚上包饺子。初一十五吃犒劳,八个人一桌燕菜席。吃完了,会打麻将的,给二十块钱打八圈。不会打麻将的,坐着飞机遛个弯儿再回来。

  用“破烂的买!破烂的买……”的吆喝练声找调门儿,用天津语音唱“童谣”《迎春曲》——“有打灯笼的走出来哟,没打灯笼的抱小孩儿哟,金鱼拐子大花篮儿啊,一大一个灯,俩大一……”的伪音乐人。

  幻想成为科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的“老张”进行了一番美好的憧憬,不停发誓从“今儿晚上十点钟”开始努力的“空想家”。最终只能告诉大家“十点钟还有人等着我打扑克儿呢”,成为被人耻笑的对象。

  在三不管儿河边小市场摆地摊儿算卦的骗子。把这石板扣在桌子上,上面写上“没有”到处哄骗别人,以验证自己算卦的灵验。当遇到什么都“有”的算卦人时,只得问对方有没有“皮猴儿”(皮袄)来得到满意的答案为自己打圆场。

  自诩能清排也能彩排、什么行当一律精通、瞅见他什么戏都能开唱的“著名票友”。当人们要求和他合演一出《黄鹤楼》的时候却张冠李戴,闹出一篓子笑话,令人贻笑大方。

  与“叫官儿”一样自称是“富连成”出科、40年才唱一出戏的著名演员。他的演出不仅卖光了“座票”,连“站票”“趴票”都被戏迷抢购一空。大幕落下,仍有一百多人无法退场——一打听,敢情他们买的都是“挂票”,至今还在剧场半空悬着呢!

  马老塑造的经典舞台形象。古典文学,诗词歌赋,说学逗唱,音乐舞蹈,煎炒烹炸,焖炖溜熬,缝补浆作,看孩子,做饭……无一不精、无所不能。张口“膀大力”闭口“认字儿多,知道事(si)儿多”、不屑和搭档“拽文”、整个家当只有一件皮大衣的“南开大学副教授”。号称在天津的四大名写家,华、孟、严、赵──华世魁、孟广惠、严修、赵元礼之后新续上的第五大名写家。

  信奉“萝卜就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主张“偏方治大病”,拒绝到医院接收正规治疗。当然他的“药方”也颇有创意,遇到诸如胃痛、咳嗽、闹肚子、哮喘之类的疾病,他的应对方法分别是:“胃疼啊,萝卜就热茶!走!”“买俩梨,买俩梨,煮了连汤喝了。走!”“麻酱和白糖,走!”“老病没治,买棺材预备着!”

  没有足够的钱填饱肚子,却在店家“本号新添江米元宵桂花果馅一文钱一个”的招牌上做文章。将“一”添上一画变成了“一文钱十个”,却还号称“笔下留情”,否则“十字头上添一撇儿,我吃一千”的无厘头行径。

  天津“千货公司”采购员。曾经将香油与桐油标签贴错,引出一连串荒唐事件的主角。这位办事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小伙子错将“购买猴牌肥皂”工作任务当成了赴各地“买猴”,从而发生了一件件让人忍俊不禁的滑稽事情。

  这位平时满不在乎、最不含糊的胡同大哥看不惯电视里的气功表演,非要自己操刀上阵耍弄一番。但最后不但没有用手劈开砖头,反而把自己逼上了拿菜刀砍肚皮的绝路。当然,还是这位爱贪小便宜的二伯骗吃孩子苹果冰棍的行经更传为街坊间的笑谈……

  这个由马老塑造出来的经典舞台形象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深刻地揭露了腐败的官僚作风。这位操着山东口音的“开会迷”总能及时出现在渴望与女朋友约会的主人公面前,并且迅速进入自己昏天黑地的“开会”正题。即使连主人公的婚礼他也没有放过,从上午9点开始直至下午2点半,“开会迷”连篇累牍、滔滔不绝的讲话烦走了所有的到场来宾,只有满脸愁容的主人公夫妇还无奈地坚守在那里。马老在此时顺理成章地抖响了“‘你媳妇怎么没走呢?’‘她走了我跟谁结婚去?’”这样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