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配音网

听觉回归:广播剧的转型

编辑:中国配音网

听觉回归:广播剧的转型,

秦岚给龙猫配音,妮蔻配音,林浅的配音是谁  听觉艺术的创造与媒介技术密不可分。在过去漫长的文字传播与印刷传播时代,人们受媒介影响普遍习惯于通过报刊、书籍、演出等视觉载体获取信息、休闲娱乐,在这段时间里视觉文化遮蔽了听觉文化。

  广播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1906年费辛顿(Fessenden,Reginald Aubrey)在美国用广播播放笑话和歌曲,拉开了广播时代的序幕,1924年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台广播剧《危险》。后来随着无线电的普及以及大功率发射机和电子管接收机等技术的成熟,声音可以离开原始声音,凭借技术被再创、复制、保存,从此声音的艺术娱乐价值和商业市场被打开 。广播剧作为一种广播文艺样式流行开来,打破了视觉传播的垄断地位。

  网络广播剧是通过互联网制作和传播的广播剧艺术形式 ,它诞生之初的内容题材往往改编自网络文学作品,例如《魔道祖师》等,因此网络广播剧天然与“小众”等词捆绑在一起。网络广播剧的推广离不开配音演员们的努力,从专业程度来看,网络广播剧经历了专业化、去专业化以及再专业化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专业化。广播剧的参演人员通常是配音演员,幕后工作人员往往是广播电台工作人员。这是由于2000年之前大部分的广播剧仍需要通过广播电台播出,例如车载广播、小型收音机等单向输出设备。

  第二个阶段是去专业化。2000年之后网络广播剧在我国开始兴起,这一时期网络广播剧的制作与宣发通常是“为爱发电”,即制作者出于兴趣爱好利用业余时间生产制作广播剧,并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供大众免费收听。这些“为爱发电”者自发在网络上聚集组成网络配音社团,当时较有影响力的有翼之声中文配音社团、水岸聆音广播剧团等,并通过早期的社交平台(包括天涯论坛、YY语音等)与听众讨论。该阶段“为爱发电”者与听众之间的交流已经具备了广播剧社群的形态。

  第三阶段则是再专业化。即专业配音演员、专业幕后工作者重新成为制作网络广播剧的主力。这个阶段与第一阶段最大的区别在于该阶段出现了音频平台,商业运营已深入到广播剧的制作、宣发、反馈等各环节。音频平台通过整合资金、配音演员等资源,打造专业的网络广播剧平台。

  不同于传统广播剧,网络广播剧强调通过刺激听众的听觉,给予听众想象空间,将重构故事情景的权利移交给用户,因此,在作品的制作和优化方面更善于利用媒介技术。复杂精致的配音设备和精细的幕后分工允许网络广播剧在原创内容基础上,在故事叙述上注重叠加环境音、虚拟音效,并用声音处理系统调整音色、音调,从而模拟出与电影电视等视觉媒体相同的叙事体验。

  此外,网络广播剧强调运用声音的表演。为了平衡声音与角色的和谐,网络广播剧摒弃了传统广播剧的旁白,选择人声皆由真人配音的方式即配音演员录下自己的声音,然后交给后期剪辑润色,或者添加音效以增加听觉的张力和层次。例如《魔道祖师》第一季就采用了29名配音演员,利用不同声音之间的对话、互动串联故事情节,因此观众要想理解角色关系和剧情进展就必须专注听剧。可见,网络广播剧的制作对于媒介设备环境是有较高要求的,需要专业的声音处理系统和技术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