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配音网

天天都有惊艳之感(组图)

编辑:中国配音网

天天都有惊艳之感(组图),

灌篮高手配音,季向空配音,绘本配音app  惠州,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城市,一个自洪荒时代以来就充满活力与生机的丰饶之地。去年,惠州市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5.15亿元,同比增长达15.1%,与全省平均14.2%相比超出了0.9个百分点,创下1998年以来的增长新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22元,同比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73元,同比增长5.4%。近几年来,惠州经济实现了腾飞,人民的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对此,市民们纷纷感言:对惠州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中国古汉语体系中,代代相袭、传承千年的客家方言有着“活化石”的美誉,它保留了更多唐宋以前的语音、语法结构和词汇内容,有着更多的“古风遗韵”,对研究中国古汉语极具参考价值。

  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共同使用的语言,又称“唐音”、“客方言”、“客话”或“客家话”。一般认为它是魏晋时代流传下来的,经过南北朝的发展,最终在唐代定型。由于客家人为避战乱南迁至山区,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客家方言也因此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

  客家方言的发音较为独特,有六个音调,平入声分阴阳,上去声不分,保留了六个古入声的韵尾。因此,一些唐代诗句用普通话读起来显得很不押韵,但用客家话读起来就顺畅得多。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句古诗,“斜”在普通话里读“xie”(音“邪”),与“家”字不押韵,而客家则读“xia”(音“霞”)。

  客家话还大量地保存了古汉语的词汇。如一些名、动词的转换,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的用法,在客家方言里仍然完好地保存着。

  惠州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东江菜(即客家菜)与潮菜、粤菜并称广东三大菜系,是东江文化特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就地理条件和物产而言,东江地区与客家人祖籍中原较为接近,两者都属内陆腹地,远离海边,用以入馔的副食品都是家养禽畜和山间野味,海产品较少。因此东江菜有“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说法,偏重于“肥、咸、熟、香”,具有下油重,口味偏咸,以砂锅菜见长的特点。东江菜用的酱料较为简单,一般用生葱熟蒜、香菜调味,极少添加甚至不加过重过浓的佐料。东江菜注重“原汁原味”,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选料讲究本地家养粗种的食物,即没有任何污染的本地家禽与菜蔬,这与惠州地区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息息相关;二是烹调方法多采用煮、煲、蒸、烩、炖等法,既保持原有的香味,又使人口感舒适,还不会轻易破坏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和纤维组织。

  东江菜的这些特点是其经千百年岁月与惠州人的特质相融合而形成的,古时居住在东江流域的惠州人就有质朴、勤俭的特点,他们日间进行高强度的耕作劳动,体力消耗大,肥腻一点的食品更能有效补充体力。另外,鲜咸微辣的味道既能增进食欲又可增加体内的盐分,更好地恢复体力。正因为东江菜是如此的具有亲和力,深受百姓喜爱,才会在惠州地区世代相传,至今成为一大成之作。

  谢先生是本地一家企业的白领,经常往来于广州、深圳和惠州之间。这几年来惠州的巨大变化令他倍感欢欣鼓舞,也坚定了他安居惠州的决心和信心。

  谢先生认为,从城市基础建设方面来看,相对于广州、深圳、珠海这些大城市,惠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不能否认惠州的城市建设和前几年比起来的确有了很大的改变。谢先生说,惠州之所以在城市建设上取得如此大的成绩,个人认为应该归功于成熟、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繁华的商圈越来越多,江北、下埔……处处都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商业圈,标志性建筑举目皆是;二是惠州的会展文化正蓬勃发展,数码节、美食节、博览会一届比一届好,很好地体现了惠州自身潜藏的巨大商机。

  说到本地的文化传统,谢先生认为每个惠州人都会为“四东”文化而骄傲。其中他比较感兴趣的是东坡文化,在惠州人心目中,苏东坡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更升华为一种信念和情操。

  小卢是惠州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前不久刚进入本地一家企业工作,他说,很多同学都和自己一样,选择毕业后留在惠州工作,因为觉得惠州发展潜力大,个人发展空间大。

  小卢说,惠州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城市,她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惠州读书的四年时间里,他亲身感受到惠州在城市基建设施和居住环境方面进行的巨大改善。就拿最熟悉的西湖来说,4年前他初到惠州的时候,看到西湖的水是一片灰黄的颜色,像个病恹恹的怨妇,无神无采。然而在短短数年中,市政府对西湖进行了大力整治,从截污、除淤到全面清除湖底,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今天,市民走在西子湖畔,古老的西湖又焕发出少女般的迷人青春气息。如今的惠州真是日新月异,一年一个样,时刻让人有惊艳之感。

  彭先生是广州人,和许多来惠创业的外地人一样,他见证了惠州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在惠州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挣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彭先生是1993年从广州到惠州工作的。那时候的惠州还完全没有一个大城市的气象:公路凹凸不平,市中心冷冷清清,放眼尽是低矮黯淡的旧楼房。他说,他当时真有种想哭的冲动,恨不得立刻回广州。但他很庆幸自己最终选择留下来了,亲身感受了惠州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放眼城区,各种高级住宅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既气派又典雅;宽敞平坦的马路上,车流熙熙攘攘,开着宝马、奔驰这种高档轿车的市民不在少数。彭先生说,他印象最深的是东江一带的变迁,从前东江边是一派荒凉的景象,人迹稀少。如今,这里建成了设施齐全、风景怡人的公园,一个个大型楼盘依江而建,成了真真正正的黄金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