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配音网

“金声奖”特辑娘口三三配音

编辑:中国配音网

“金声奖”特辑娘口三三配音,

“金声奖”特辑娘口三三配音

娘口三三配音,亮剑配音演员,小黄人配音片段  小时候每天清晨听到这句话时,就是要起床了。母亲为了督促我按时起床,总会打开广播里的

  如今,每天清晨六点半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伴随着《歌唱祖国》的雄壮乐声一唱天下白,每一次熟悉的中国之声开始曲响起,于我,就是直播开始的信号,就是吹响战斗的号角。端坐主播台、检查工作站、戴上耳机、调整话筒,开麦说话。有人形容,广播主持人是“八爪鱼”,因为我们不仅要准确生动的播报新闻内容,还要在工作站点录音、垫乐、广告,在调音台推起话筒和记者连线,以及米秒不差的倒推出节目剩余时间。

  一系列行云流水的动作背后,是数年如一日的热忱,是一秒都不敢大意的坚持,是已形成的反复确认、反复斟酌的习惯。因为每一次开口,都是新的,每一位听众,都值得守护——安全播出大于天,这就是我们平凡又神圣的职责。

  这种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话筒前坐得越久,体会越深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权威报道、快速反应的突发事件、针砭时弊的快评点评、温暖动人的人物特写,所有的信息和数字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把控和准确解读,通过自己的思考传递新闻事件的关键内容,才能让新闻“像水一样流进听众的心里”。

  成为新闻主播的这十几年,和新闻共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时时关注新闻、理解新闻背后的故事、寻找新闻核心的人和情感,每一个重音、停连,甚至呼吸都是积淀后的精准。身在直播间,心有大世界,因为一字一句总关情。这情,是国情、社情、民情,是每当有大事,就听中国之声的那份信任。

  从广播中延伸出来的,除了责任感,还有生命力。磅礴大气从何而来?生机勃勃因何而生?早班主播恰是在主持人最难产生良好状态的时段——凌晨开始工作的。当家人安睡、万籁俱寂,我已奔走在上班路上;当旁人睡眼惺忪,我已坐在主播台前,为听众准备了一份丰盛的新闻早餐。无论常年凌晨4点、5点起床,还是披星戴月雨雪风霜,每到时针指向节目开始的那一刻,我仿若听见召唤,从容、自信、热切的说出“新闻纵横,追问新闻”,我想让大家听到这个声音过耳不忘、开启全新一天,更想拼尽全力,用主创辛苦一夜的丰盛大餐,以飨听众。

  有听众形容“听见林溪的声音,就像太阳升起”,这话像阳光一样照进我的心里,于是困和苦都化作星光,奔向下一个早晨。

  总台声音手握快捷和权威的优势,向世人展示着日新月异的中国。当我因为这份职业能与新闻同生共长、与国家同频共振,真的是最最幸福的时刻。家里有一个抽屉,专门存放参加各种直播活动的证件,不知不觉,抽屉已满,抚摸它们,就像军人抚摸军功章。

  新闻人的基因里总有个声音在呼喊,到现场去,用声音记录历史。接近现场是最令人热血沸腾的,但其实每一次直播都会和自己的想象不太一样,我需要时刻准备应对临场状况。

  难忘数次在人民大会堂进行重大会议直播的庄严和紧张;难忘“神九航天员出征仪式”自己站在椅子上解说的急智和热情;难忘“首届进博会”四位访谈嘉宾临时调整进退场时间,心里万分焦虑、直播里却谈笑风生的处变不惊;难忘“建党百年”因天气突增变数,加急打磨出四套应急方案的坚韧能抗。原来,就是那一个个精彩瞬间磨练出了一颗“大心脏”。看似猝不及防的各种突发,实际上我却无时无刻不在为之而准备。成功的创作没有捷径,必定离不开充分的前期准备和考虑任何一种可能性的应变措施。

  时钟指向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举国关注、举世瞩目。回想起来,从确认自己是大会直播主持人的那一刻起,焦虑感就一直存在。庆祝大会规模宏大、音响丰富、场景转换迅速、重点程序繁多,“万无一失”不是美好愿望,而是基本要求。别无他法,只有实地演练和反复论证来确定直播方案与实施细节,心中才能些许踏实。

  提起气来、沉下心去,更专注的迎接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考验。从时间到位置、从地上到空中、从速度到旋律,写满各种提示、标记的直播稿仿佛已经从平面的变成了立体的。

  听众可能很难想象一边掰着手指一边播音的场景——为了能更好呈现国旗护卫队的铿锵脚步声,我们以秒为单位,边播边数秒,把解说词合理分布其中;听众可能很难想象播音稿上画满简笔画的样子——为了准确解说从未亲眼见过的空中梯队阅兵,我化身“灵魂画手”,把三架一组、五架一组、楔形编队、一字横队的空中梯队在相应位置画出来;听众可能很难想象一支雾化用肾上腺素是主播上直播前的应急药——为了恢复嗓音最好状态,连续熬夜奋战的我在几近失声的情况下每天雾化两小时,幸好恢复如初。

  预案再完善,直播也仍然会充满挑战,总长历时近三小时,文字稿件近四万字,熬夜播、连续播、站立播,还要声情并茂的播。程序环节与现场同期音响完美配合、恢弘庄严,阅兵部分用声硬朗、展现我军威武雄壮,群众部分又热烈奔放、生意盎然,全程只字不错、米秒不差、分毫不压——我交上了那份答卷,心中满是酣畅淋漓、职业荣光和爱国豪情。

  及至今日,我已在2015年“九三阅兵”、2019年“国庆70年”、2021年“建党百年”三个国家重大历史时刻登上城楼直播,总忘不了每一次在城楼眺望东方,对黎明到来的那种热望。直播稿里有一句线年前的今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是在这里向全世界直播了开国大典的实况。”是的,在一代代广播人的耕耘引领下,广播从一开始就没有缺席,今后也不会缺席。

  声音的世界群星闪耀:“播音要玩儿真的,要用真实的感情对待每一篇稿件”“要真正感觉到”“播音不是演戏,只有一个真字”。前辈们真诚朴实的话语镌刻在话筒里,也始终律动在我心上。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媒体时代,声音的边界该怎样拓展?

  总台成立后的首次融合之举就是《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的播音员为央视《新闻联播》配音,这是“唯二”两档向全国范围转播的新闻节目。我也有幸加入这个团队,融合是学习,更是找寻播音中的变与不变。变化在于适当加快语速、更加贴合画面,始终不变的是沉稳大气的音色、是准确鲜活的表达,更是联播“字字千钧、秒秒政治、天天考试”的高标准严要求。

  不仅有广播电视的强强联手,更重要的是融媒时代优质资源的整合和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2020年、2021年我和央视主播跨屏跨年,发布当年“难忘的中国之声”,用声音梳理这一年的难忘声音成为每年跨年的“固定节目”。“人民广播八十年”我还和B站UP主PK了一番来介绍广播生活……如今再做节目,广播央视频直播、跨屏互动、新媒体直播成为常态,锤炼十八般武艺,让自己更接地气、更有活力地去拥抱媒体环境的迅猛变化。

  百花齐放的全媒体环境中,守正依然是定海神针。正如一位传媒大学教授所说:“中国之声的声音纯正悦耳、舒展大气、稳重可靠,显示了国家级媒体应该有的气质,听众不用记住频率是多少,通过主持人的声音就能判断出这是中国之声,并通过这些声音感受国家台的内在气质。”深以为然,也一直在这样要求自己。不断打磨声音气质,追求大气、庄重、亲和、自然的播音风格,也感知时代进步,寻找“未来之声”灵动活泼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

  守住初心才能无惧湍流、直抵彼岸。“金声奖”是一个以“声”为名的奖项,于我这是光荣的激励、责任的鞭策,更让我思考“声”的重要意义。用声音记录伟大时代和伟大人民,将党的声音送到千家万户,将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这就是新时代声音的使命和担当。江河奔腾,因有千溪汇聚;林海葱茏,因有万木争荣,就让那一方直播间、一支话筒,见证我们“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的誓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