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配音网

岭南拾遗录王新元:七尺男儿广绣郎 指尖传承绽光芒

编辑:中国配音网

岭南拾遗录王新元:七尺男儿广绣郎 指尖传承绽光芒,

张良配音,胥渡吧黄蓉配音,杨凯凯配音视频  拿起钢枪,曾经的他保家卫国,守护祖国边疆;重拈绣花针,现今的他以针为笔,勾勒别样的广绣人生,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新元。

  广绣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是具有深厚岭南特质的民间刺绣工艺。千年来,广绣历经辉煌,也曾断代停产无人问津。不少从事广绣的手艺人纷纷转行,但王新元仍在坚守着对于广绣的热爱与责任。王新元用二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肩负起传承广绣的使命,不断探索广绣这门古老技艺的新生道路。

  出生于裁缝世家的王新元,自小就表现出对于刺绣的喜爱。尽管面对爱好不被承认、心事无人听取、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刺绣的热爱和学习。在军队历练的三年,给王新元带来的,更多是细心、专注、高标准、严要求,这也为他从事广绣这一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苏绣是我的启蒙,但是完全没有绣过一幅作品出来,都是在绣一些自己想绣的东西。”幼时在从事苏绣工作的表姑家随意地绣、随意地画,是王新元幼时的乐趣,或许正是这时的启蒙,让王新元能够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不囿于不同绣种的限制,大胆地发掘广绣的各种可能。

  “虽然广绣是一个古老的非遗项目,但是也一定要多多注入一些新的活力,它才能源源不断的流传下去”在跟随师傅系统学习广绣之后,王新元开始将地方刺绣、针法融合到自己的广绣作品中。王新元从不给自己设限,从不给广绣设限。在王新元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传统广绣针法与他自己独创针法的融汇交织。为了绣出青铜器上的斑斑锈迹,表现青铜器的岁月厚重感,他独创了“工字针法”,最终一针一针地让青铜器留在了布面上,古老的广绣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广绣对于王新元来说,就像一个老朋友,无论是喜欢的青铜器,还是热衷的玄幻男频小说、动漫作品。王新元喜欢将自己的爱好与广绣创作结合起来,大胆打破广绣传统题材的限制,但也有人曾质疑过王新元广绣作品的正统问题。对此,王新元有自己的回答:“我学习的是正统的广绣,那绣出来的作品便是正统的广绣作品。”广绣不应该被荔枝、木棉等传统题材所困住,不应该困在所谓“正统”的笼子里,广彩可能绣的、可以绣的题材还有很多很多,故步自封最终会走向消亡。

  在王新元看来,融合其他绣种也好,挖掘刺绣题材、丰富产品种类也好,在绣品形式上下的这些功夫,是十分有意义的,是复兴广绣、传播广绣的重要方式。

  “不管是从服装上联名推广,还是与动漫、汽车品牌互动,包括跟银行、央企的合作,其实就是把影响面先扩大。”对于广绣的宣传推广,王新元有着自己独特的新的体会,如何让它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王新元一直在不断探索古老广绣与新时代的碰撞之路,淬炼古老广绣与新时代的文化共鸣。

  地产、服装、动漫、科技,这些跨度较大的领域,都是他合作过的方向,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到更多的人了解广绣,甚至爱上广绣。除去商业合作,王新元还善于将生活中的小细节细化为绣品的创作来源。他设计的广绣“只此青绿”耳环,灵感便来源于春晚的舞蹈节目《只此青绿》,配套的还有胸针、手镯、戒指等首饰。除此之外,聚元祥还推出了精致的广绣茶饼盒、果盘盒等,纸巾盒、眼镜盒、手表盒也是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广绣台灯、口罩、红包等。这些广绣衍生器具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价钱相较于巨幅的刺绣作品也更能让消费者负担得起。

  文化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必须服务人民、惠及人民。延续民族文化血脉,需要人民的力量。“有买卖才有传承”“有传承才会有创新”,古老的广绣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更加接地气,走进人们的生活。通过文创衍生作品,让古老的广绣走进千家万户,这当然不失为一种传承传播非遗广绣的最佳方式。

  广绣的流传,不仅需要手艺人的坚持,更需要“守”艺人的传承。谈到广绣的未来,王新元甚至说出了“抢救”一词。传承人偏老龄化,国家级广绣传承人已进入耄耋之年,这让年轻的王新元看到了广绣传承的困境。

  无论是非遗进校园的推广还是残疾人的推广,乡村推广助力扶贫,王新元在不断探索着广绣的传承之路,即使培养职业传承人的过程困难重重,王新元仍决定从一点一滴做起。“我真正想做的,是能够把广绣这个非遗项目真正进入校园变成课程”。

  面对枯燥乏味的广绣学习,如何让广绣变得有趣,怎样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学广绣,愿意传承广绣,为此王新元做了许多努力,他尝试将卡通图案与广绣结合起来,例如“哆啦A梦”广绣扇子来吸引儿童,将“广绣”这枚小小的种子根植在孩子们的童年记忆里。与此同时,他开始涉猎新媒体平台,开设自媒体账号“绣花郎—王新元(帛绣郎)”,自己拍,自己运营,迎合着年轻人的喜好,发布短视频来传播广绣。

  “传承人(这个名字)是一种荣誉和荣耀,但它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面对广绣的未来,王新元有着美好的愿景。“我一定要把广绣发扬广大,我一定要把广绣传承人的队伍年轻化,不是两三个传承人,而是几十个。我们不要说一两百了,二三十个传承人一定要有,这才叫传承。”

  “我觉得广绣成就了我,成就了我的一生。”从最初的喜欢,不被人理解,到现在的刻苦钻研,让更多的人爱上广绣,王新元走的是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作为退伍老兵的他,放下钢枪,拿起绣花针,古老的非遗广绣在他指尖传承绽放;而非遗的未来定能在年轻的面孔里,代代相传。

  王新元,党员,“聚元祥”品牌创始人,师承广绣大师梁国兴、吴玉珍夫妇。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州市“最美退役军人”、广州市荔湾区人大代表。王新元致力于广绣的创新性传承与推广,汇集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刺绣针法与题材风格;跨界文创,创新广绣传承形式;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开办公益性培训班,助力脱贫攻坚,为广绣的传承与发展做贡献。

  编导:解静、陈倩茹、黄芯悦、肖雨洁、陈珂(学生)采访:解静、陈珂(学生)